日期:1957-11-22 作者:[待确定]
新华社哈尔滨11月22日讯 中共黑龙江省委财贸部副部长陈冰岩在安达县参加鸣放后给省委写了一封信,其中谈到有关农村资本主义势力向党进攻的主要内容和干部在鸣放中思想变化情况。现将信内有关这方面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1)歪曲事实,反对粮食统购统销和“三定”政策。其办法主要是利用某些群众对口粮、饲料的不满情绪来煽动群众,说:“提起五六○(每人每年粮食定量五百六十斤)使人真难受,人多人少都不够;马料少,马打晃,饿成双眼皮,瘦得象荞麦”;又说:“统购统销,越搞越糟,锅上愁米锅下缺烧”。有的更恶毒地说:“统购统销,只购不销,挤掉农民骨髓油,统断农民血脉源”。
(2)反对合作化道路,否定合作化的优越性,丑化高级社,想走回头路。说:“合作化好,合作化好,人没吃的马没草,牲畜死了不老少”;有的说:“合作化有五紧三不怕,即吃紧、穿紧、烧紧、花钱紧、干活紧,和不怕贼偷,不怕火烧,不怕耗子盗”;有的说:“合作化是死路绝方,这样能好,把马退出,把地分给社员自己干”。
(3)攻击党的工农联盟政策,说:“共产党两个心眼,对工人好,对农民不好”;有的说:“工人是三八制,农民是三紧制:起早贪黑,中午少休息。”
放出这些恶毒谰言的主要是下面三类人:
第一类是夹杂个人成分、受富裕中家的包围的人当了“炮筒子”。这些人有转业、残废军人,未能升学的青年学生,甚至有个别丧失立场的党员和团员,这类人约占社员总数的0.5%。
第二类是对现状不满,怀恋过去,想走回头路的人。他们大部分是:(1)上升为新中农的原来贫雇农和部分老中农,不愿放弃土改后已经上升了的生活;(2)过去搞点小投机活动,来钱容易,化钱方便,认为合作化夺去了他们的金饭碗,因而不满的人;(3)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二流子;(4)过去当过干部,因犯错误、屡教不改被撤了下来的人,他们对党不满,政治上灰心消极。这类人约占社员总数的16%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可以教育争取的。
第三类是坚决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合作化,反对粮食统购统销的人。其中有四种人:(1)老富裕中农,他们和地主富农在经济上和血统上有千丝万缕灯的联系,恋恋不舍过去的生活;(2)过去搞过投机捣把,资本主义思想较严重的人;(3)新上升的并已接近富农边缘的富裕中农,他们很多是贫雇农出身,觉得腰板硬,帮共产党打过天下,党不能把他们怎么样;(4)地主、富农和伪警察,他们看风使舵,侧面鼓动,乘机三言两语放冷枪,说话不多,但非常恶毒,有的故装老实,这类人气焰嚣张,有的公开叫嚣不要共产党领导,不要合作化,不要粮食统购统销,不要社会主义,这类人约占社员总数的25%。
他们进攻的方法是:(1)抓住一点,借题发挥,扩大事实,肆意攻击;(2)抓与群众有切肤之痛的问题,激发煽动或用小恩小惠的方式拉拢贫、雇农、或用订立攻守同盟的办法,联络人,以扩大进攻队伍,造成进攻声势;(3)暗中点火,施放冷箭,中间插言,火上加油;(4)宣扬过去的好生活,使群众羡慕,向往资本主义;(5)利用“炮筒子”放枪;(6)万罪归一,什么问题都同合作化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联系起来;(7)以他们的丰收比我们的欠年,用他们的毛收比我们的纯收益,攻击合作化不如过去生活好。
(1)刚开始鸣放时,某些农村干部一般存在两种不健康情绪:一种是认为全国都在批判右派,农民有顾虑,耽心“放”不起来,产生了畏难情绪;一种是怕“放冒了”、“放乱了”,不好收拾,因此不敢大胆发动群众,这两种情绪,都妨碍了运动的深入开展。
(2)当群众已经起来,放出很多言论,而且某些“放”出来的东西比较恶毒之后,这时在干部中又出现了三种情况:一种是叛变投降;一种是意志不坚定,同情反动言论,开始动摇;一种是心乱如麻,草木皆兵,觉得都是“乌七麻黑”“天下大乱了”,前一种占少数,后两种占绝大多数。形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1)干部经验不足,黑天白日连轴转,头脑不清醒,参加战斗的人员不明方向,束手整脚,领导不力。(2)少数干部本身就有右倾观点和资本主义倾向,投入战斗后,看到人家来势凶猛,就犹豫动摇,怀疑运动的效果,甚至有个别干部,叛变投降,助长了富裕中农的进攻声势。
(3)经过阶级分析,整顿队伍,转入争辩,觉悟了的群众纷纷起来反击,左派队伍壮大,坏分子分化,反动旗杆孤立了之后,在干部中又产生了三种情绪,一种是,大部分干部增强了取得彻底胜利的信心;一种是一部分人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想草率收兵,使坏分子可能漏网;一种是少数干部认为这下抓住小辫子了,想打击那些挑皮捣蛋的人,这就容易造成该斗的未斗,不该斗的斗了,直接违背这次运动的目的。
——原载新华社《内部参考》1957年12月2日。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